《典藏文库》 回 LEAD 中国班 回目录 来函至《典藏》

贫困的年轻人

丁学良

上海的朋友传给我一个网上的帖子,说的是上海年轻人的收入和择偶的关系。作者把年轻人的收入分成几等,低的在2000以下,高的在10000以上,收入对生活选择的影响非常大。这让我想起香港社会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20岁到35岁的年轻一代的贫困化。

香港最早出现这个问题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当时大家以为是暂时的,危机过去以后,年轻人的收入还会上升。但过去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香港的富人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包括2008年秋天以后的金融海啸当中,香港富翁的财富缩水率在亚洲地区是最高的。但是它恢复的也快,今年年的一个调查显示,香港富豪的身价又回来了。富豪财富恢复的速度,在亚洲也算是快的。但在年轻人那里,情形完全不同。金融危机或者是经济困难一来,他们的工资下跌得很快,但经济恢复了,工资上涨却轮不上他们。

香港大学本科生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这几年来下跌得很厉害。即使大学生毕业生找到一份专业相关的工作——不是掏大粪,也不是卖猪肉,他们的起薪低的话只有8000多港币。

在香港这个地方,月薪8000多港币相当于上海的月薪3000多块钱,生活都比较紧张。香港房子很昂贵,除了极少数能够在家里住以外,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在家里住的,因为父母这边本来就小的够呛了,你要在外面单独或者合伙租一个很小的单元,一个月租金就要两千块。上下班的通勤费用,一天要50块港币,一个月要一千五。手机费怎么也要两三百块,青年人总归需要一点交际,香港的伙食比伦敦、纽约要便宜,但是比上海还是要贵一些。供应中饭的公司属于极少数,大部分都要到外面去掏钱吃个中餐,最便宜也要25块钱,加上饮料,需要30块钱,一个月又是一千块钱走掉了。4000多块已经没有了。剩下来的钱才能用在买衣服、早晚两顿饭和交女朋友、偶尔看电影上面。这8000块的话还没刨掉税收。

今天香港年轻人的压力非常大。而且他们涨薪水的可能也很低,因为不断有新的大学生涌进来,使他们和雇主之间讨价还价的余地大大减少了。香港的制造业在20年前已经陆续迁走,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这个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收入非常两极分化。上层人士每个月的收入有几十万,最底下月薪只有万把块钱。香港想引进一些其他的产业,但基本上都没有搞起来。这些年香港的GDP在增长,人均GDP也在增长,但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还是出现了持续的贫困化现象。周围的建筑一栋栋地建起来,但跟他没什么关系的。越多的高楼建起,他反而觉得房地产价格越来越上去,压力就更大了。
1993年到1995年的时候,我在香港待了将近3年的时间。周末的时候常出去逛逛,还能看到大片很老的区域,里面的住房虽然不很现代化,但是价钱便宜,吃的东西很草根,有很特别的风味。这些老城区近年来都被成片成片地被政府纳入再开发。那些旧旧的、小小的住宅区都没了,低档收入人群能够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少。这个现象现在看起来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扭转,我想,这是年轻一代贫困化的一个结构上的原因。

由于工作机会少,薪水低,工资上涨慢,生活成本越来越高,香港的年轻人很难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最起码的再投资。这导致了愤懑、失望和愤怒的情绪。这几个月来,香港天天在讨论80后的问题。人们发现,80后的对抗情绪和激进情绪在日益上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在香港社会,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工商业和政界人士的反应还很冷淡。从长远看,他们这种态度是非常错误的。年轻人的贫困将对香港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在下一期专栏中还会谈到。

《典藏文库》 回 LEAD 中国班 回目录 来函至《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