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02/news-gb2312-798873.html
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吃得营养了、穿得洋气了、住得也相对宽敞了,却似乎很难找着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和感觉。
某些国人患上了“民族自尊官能症”,过分在意外国人对中国人说的只言片语,听见一句好话就飘飘然起来。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以平衡的心态审视大千世界,用开放胸襟体验西方文化。
谈起中华文明,我们常常会感到自豪和骄傲。讲思想有四书五经,讲文学有唐诗宋词,讲科技有四大发明,江山如此多娇,更有无数英雄竞折腰……然而,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吃得营养了、穿得洋气了、住得也相对宽敞了,却似乎很难找着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和感觉。笔者学着鲁迅先生一篇杂文题目的句式,发出一声感叹:“中国人失掉自豪感了吗?”
在日美两国面前,中国人有心理劣势
我也曾尝试把这种论调解释给周围来自五大洲的外国同事们听,却招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异议:中国人怎么没有自豪感?10%的经济增长率、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满世界的“中国制造”、2008年奥运会,还有遨游太空的“神舟”飞船,羡煞了多少“老外”,你们还要怎么着?尤其是来自非洲国家的兄弟,最不爱听我说“中国和非洲都是发展中国家”,比较一下大上海的新天地和拉各斯(尼日利亚最大城市)的贫民窟,怎么能说中国和非洲“同属第三世界”?
其实,这些外国朋友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和外国人说不清的事情,我们中国人自己却不可以不自察。我们常常在国内媒体上看到别国“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为什么很脆弱?在网上搜索一下,“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个拗口的词组有数万个结果。
真正伤害我们感情的事不是没有,比如,纵容分裂势力、参拜甲级战犯的亡灵。但除了这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外,我们某些人对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何看我们是不是有点儿敏感呢?比如,某个西方国家商业广告中直接或间接地有那么一点点轻视中国文化的意味,或者是它们出售到中国市场的产品有一些质量问题,我们马上会有一种被侮辱、被伤害的感觉。
相比之下,我们对一些小国的涉我行为却并不是十分在意。一些利益摩擦基本不会引起国人的重大反应,我们似乎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些国家的转变。同样是利益上的摩擦,或者是一些与中国文化产生矛盾的涉我行为,为什么有些人对待美日等国的态度会和对待小国不一样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美国、日本的综合国力、人均国民收入都大大超过中国,在他们面前,我们有一种既定的心理劣势,不管嘴上是否承认,我们实际上把自己摆在了弱者的位置,所以才会动辄感觉被他人“伤害了感情”。
中国人有被“美国化”的趋势
中国人喜欢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很多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只有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才算是世界的。在各类媒体的渲染之下,我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美国化的氛围之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媒体对“奥斯卡”金像奖的炒作了。本来是美国国内的一个专业电影奖,却在中国媒体有意无意的粉饰之下,俨然成为世界电影大奖,而“奥斯卡”三个字也成为了各类竞赛的世界水平的代名词。各类媒体中随时可见“中国的xx”报道(而这xx又几乎都来自美国),比如,中国的“时代广场”、中国的“麦当劳”、中国的“绿卡”、中国的“硅谷”……“中国的xx”使中国的国粹陷入困境,中医中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千年来,中医中药已变成了中国物美价廉的“保健体系”,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中功不可没。然而,如果用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评价,传统中医显然达不到标准。长此以往,西医西药逐渐成为中国人看病治病的首选,国人对中医中药的信任降低到了冰点。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发出了“告别中医”的呼吁,中医中药正面临着“二千年以来所未有之变局”。
超自尊与低自信并存
中医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人心头那番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在英语中,“自尊”、“自豪”乃至“傲慢”都可用pride一个词来表示,但是当今中国人的复杂心态又怎一个pride了得?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辜鸿铭在他用英文写成的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刻画了中国人性格的几大特征,除了深沉、博大和淳朴之外,还有一个词delicacy,可译为“细腻”,也可以解释成“敏感”。上下5000年传统文明的潜移默化,使中国人基因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尊,或者说是“文化优越感”。然而,近代西方列强的欺侮加上经济和科学的落伍,又使得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损害,觉得处处技不如人。
借用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句式,当超自尊与低自信并存,“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某些国人因此变得脆弱和敏感,患上了“民族自尊官能症”。“民族自尊官能症”的典型症状是小题大做,常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过分在意外国人对中国人说的只言片语。听见一句好话就飘飘然起来,连“老外伸出大拇指连声说OK”都觉得是莫大荣耀。
于是,有人陶醉于“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计算机的发明是根据八卦”、“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人工建筑是长城”、“中文将超越英语成为国际强势语言”这样的说法。反之,只要稍一听见负面的语言,就会总觉得人家居心不良。
前一段网上流传着美国兰德公司一篇报告的内容,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和专家学者的反驳。但是,如果仔细阅读一下兰德公司的报告英文原稿,我们发现全文基调平和,充分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影响。至于那句让国人耿耿于怀的“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的原话是这样的:“按照我们的标准,到2020年,中国将仍然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显然,这只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预测,而且其前提是“以我们(美国)的标准”,算不得“中国崩溃论”,也不值得紧张。
追回正在失掉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尊心与自信力的落差,追回正在失掉的民族自豪感呢?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看上去不相关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工程设计人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在西方,传统的教堂建筑有意识地将礼拜堂做得高大,前面神坛显得高耸入云,使信徒们一进教堂就有诚惶诚恐的感觉,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十分渺小。而在中国,建设一座人民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的大会堂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人为的落差,颇费思量。当时,周恩来总理听了汇报以后,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明人在海阔天空的大自然怀抱中,非但不觉得自己渺小,反而觉得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设计人员由此得到启迪,将大会堂的天花板与墙体的连接线,设计成圆曲状,如同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所以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人并没有渺小和失落的感觉。
同理,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以平衡的心态审视大千世界,用开放胸襟体验西方文化,在西方现代文明的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碰撞中,融合出更有创造力和包容力的新中华文化,那时,我们的心胸将更加开阔,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了。